老龄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探究
摘要:“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为了让社会更加关注这一弱势群体,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怀,因此本文研究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空巢老人”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空巢老人”现象在如今农村地方是普遍存在的。老人们的子女一般都是外出打工,农村只剩下孩子和老人,这样不仅仅有“空巢老人”现象的产生,同时也还有“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农村的“空巢老人”一般可以分为夫妇双方居住的“空巢老人”、孤老独居的“空巢老人”以及只有老人孩子居住的“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成为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难题。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又是重中之重,所以切实关怀空巢老人,完善农村养老制度,使得老人们真正的安享晚年生活,成为新农村改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现状
据民政部门统计,截止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7%,其中大约60%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农村,农村的养老问题需求强烈而迫切。
(一)“空巢老人”养老现状之医疗
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是子女外出打工,其余的都是子女外出求学,子女在外经商,子女在外定居。农村的“空巢老人”大多数都是自己种地养活自己,他们很少有人去养老机构来解决养老问题,而且有的“空巢老人”甚至要负担孙子孙女的抚养费用,因此“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非常的重要。子女不在身边,老人们生病就医就会不及时,会导致病情的加剧,虽然老人们有农村合作医疗,但是空巢老人的经济并不宽裕以及子女不在身边,看病贵、看病难仍然成为一个难题。
(二)“空巢老人”养老现状之经济收入
农村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生活状况,外出打工也能获得少部分的经济收入,所以子女所能负担父母的养老费用不得不较少,大多数“空巢老人”还需要靠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养活自己,有特殊情况的还需要抚养孙子孙女,为子女减轻负担。
(三)“空巢老人”养老现状之心理状况
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就是种地,做一些简单的农活,他们劳动了一辈子,老了之后就不习惯停下来,这样也能够养活自己,子女不在身边,他们没有寄托,唯有以种地作为寄托,这样也为经济条件不好的子女减轻经济负担。所以他们要忍受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有的可以靠自己的孙子孙女来慰藉自己的孤单,“空巢老人”大多是缺乏子女的关爱。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所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负担重,经济收入低
1.“空巢老人”他们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是子女的抚养费和自己的种地收成。大部分“空巢老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子女很早就外出打工,因为自身的学历等一些条件,导致他们的经济收入也不是很高,他们只能匀出一少部分给予父母,很难承担父母的全部的养老费用,城市中的“空巢老人”拥有养老保险或者退休工资,可以自己来承担自己的养老费用。农村有的老人们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他们晚年依然从事农活,作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养活自己,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低。
2.“空巢老人”难以负担自己的医疗费用。虽然农村推行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政府负担了一部分的医疗费用,但是这对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来说是生活中最大的一笔开支,可能支付了医药费就没有了生活费。有的特殊情况的“空巢老人”,还需要支付孙子孙女的学费以及基本的生活费用,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在无形当中又加重了老人的负担。所以他们所得到的不足以满足自己的养老情况。
(二)农村“空巢老人”心理状况普遍孤独
1.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得农村出现“空巢老人”,老人们留在家中,缺少子女们的精神与物质照顾。他们不仅仅要自己养活自己,还要料理家事,还要照顾留在家里的孙子孙女。因此,他们还要承受经济上的负担,还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使得他们出现心理孤独。
2.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孤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农村大部分青壮年的外出务工,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基本上都是过年回来,看看孩子和父母,与老人的相处时间很少,而且留在家里的孩子一般与老人们的代沟较大,两者沟通较难;二、子女走出农村后,因为工作忙,经济不富裕等原因,大部分的子女都选择利用电话与父母联系,一般联系次数都很少,很少给予老人关怀,忽略对老人的关注和照顾;三、农村的生活比较的简单,白天就是农活,晚上就是吃完饭,看看电视,之后就是休息,很少有什么娱乐项目,生活比较空虚、孤独。
(三)农村“空巢老人”老年保障的不完善
我国的老年保障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城市中,有的老人拥有企业退休工资,这也是企业对老人们养老的保障之一,养老的场所一般是在家里和养老机构。不过,目前我国的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并不是很完善,有的经济落后的地区根本就没此种制度的存在,使得多数空巢老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医疗保险方面,农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推广,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农村合作医疗的规定的报销的部分仍然是“空巢老人”难以逾越的医疗门槛。老人经常会有身体的疼痛和疾病,他们的收入仅仅维持基本的生活无法去支付自己的医药费。大多数的“空巢老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富裕,他们往往是处于吃饭和看病的两难境地。
2.养老保险方面,农村没有广泛的推行,养老保障是需要老人大量的金钱投入,你买的多,你得到的保障就大。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就不允许他们购买养老保险,所以农村实行养老保险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农村并没有大型的企业,都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所以也不会存在企业实行的退休工资来保障老人的养老,所以也没有作用。
4.农村的养老机构一般就是养老院,在规模、数量、质量上都是不健全的,不能应付老人的现状,而且“空巢老人”考虑到子女的经济状况,不会让子女送自己到养老院进行老年生活。
三、应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措施
(一)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收入,对“空巢老人”进行经济上的补贴,解决老人的物质上的问题。
1.空巢老人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支持主要来自其子女,而他们的子女中多数人是在城市里从事低层次的体力劳动,收入除了满足自己和子女的生活和求学需求外,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金钱支持老人。因此,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财政投入,不仅要对贫困农村给予更多的财政补贴,更要加强对空巢老人经济收入的了解,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如设立养老基金和老年贫困基金等予以扶持,保证其生活质量。
2.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而有效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农村老人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单纯依赖家庭养老则有着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农村养老保险试推行十几年来,尽管目前还有不少困难,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了挑战,但只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村的空巢家庭老人就逐渐能从其中受益。
3.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感,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晚年培养自己的爱好、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很重要。空巢家庭老人闲暇寂寞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二)社会共同帮助“空巢老人”走出心理孤独,解决精神上的孤独
1.首先当然是子女对老人的关爱,让老人在精神上不再孤独,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对于农村老人来说,等于失去了与自己亲人交流的机会,他们慢慢就会感觉自己被亲人抛弃,与社会脱节的感觉,所以他们在精神上感到孤独,外出的务工的子女,不要为了搞好家里的经济,改善老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忽视了老人同样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子女们可以经常打电话回来,与老人沟通,不要只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回来陪老人,也可以是时不时的回来陪老人吃个饭,聊个天,但是这也要考虑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如果经济情况不允许,也可以减少次数,尽量的满足老人们精神上的需要。
2.当地政府需要完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农村不能还是白天种地,晚上睡觉的生活方式,社会在发展,农村在精神娱乐方面也要发展。农村的娱乐方式要多元化,看看电视,串门无法满足“空巢老人”。当地乡村政府可以定期邀请“空巢老人”表演节目,举办联欢晚会;乡政府也可以举行兴趣小组,开班老年课堂,邀请大学生来教导“空巢老人”知识,让老人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让他们的生活得到充实,重新找到精神寄托。
3.重视家庭赡养,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在子女恪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分而不离”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家庭养老模式,但要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
- 上一篇:研究:跳舞可以改善老年人记忆衰退状况
- 下一篇:四大突破口,挖掘老年旅游产业万亿市场